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安全教育> 正文

网络安全小知识

时间:2019-09-12 15:03:42 访问次数:

    ​网络的安全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从用户(个人、企业等)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利益的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

网络安全的五大特性

01、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02、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03、可用性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04、可控性 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05、可审查性出现的安全问题时提供依据与手段。

确保网络安全的工具与法律

    维护网络安全的工具有VIEID、数字证书、数字签名和基于本地或云端的杀毒软体等构成。在法律方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

拥有网络安全意识是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前提。许多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都和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有关。

    要保证网络安全,进行网络安全建设,第一步首先要全面了解系统,评估系统安全性,认识到自己的风险所在,从而迅速、准确得解决内网安全。

网络安全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网络系统的安全

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Unix、WindowsXP、Windows7、Windows8、Windows10等)均存在网络安全漏洞;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来自内部用户的安全威胁;通信协议软件本身缺乏安全性(如:TCP/IP协议);病毒感染;

应用服务的安全

    许多应用服务系统在访问控制及安全通信方面考虑得不周全。

局域网安全

    局域网采用广播方式,在同一个广播域中可以侦听到在该局域网上传输的所有信息包,是不安全的因素。

Internet互连安全

    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等。

本地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

    本地数据被人删除、篡改,外人非法进入系统。网络数据安全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人窃听、篡改。如数据在通信线路上传输时被人搭线窃取,数据在中继结点机上被人篡改、伪造、删除等。

安全技术手段

物理措施

    保护网络关键设备(如交换机、大型计算机等),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采取防辐射、防火以及安装不间断电源(UPS)等措施。

访问控制

    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的认证和控制。例如,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等。

数据加密

    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密的作用是保障信息被人截获后不能读懂其含义。防止计算机网络病毒,安装网络防病毒系统。

网络隔离

    网络隔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隔离卡来实现的,一种是采用网络安全隔离网闸实现的。隔离卡主要用于对单台机器的隔离,网闸主要用于对于整个网络的隔离。

其他措施

    其他措施包括信息过滤、容错、数据镜像、数据备份和审计等。近年来,围绕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例如数据加密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数据加密是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到达目的地后再解密还原为原始数据,目的是防止非法用户截获后盗用信息。防火墙技术是通过对网络的隔离和限制访问等方法来控制网络的访问权限。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信息具有保密性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具有和能源、物源同等的价值,在某些时候甚至具有更高的价值。具有价值的信息必然存在安全性的问题,对于企业更是如此。例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驱动下,每个企业对于原料配额、生产技术、经营决策等信息,在特定的地点和业务范围内都具有保密的要求,一旦这些机密被泄漏,不仅会给企业,甚至也会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信息需要共享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各用户之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需要将一批计算机连成网络,这样就隐含着很大的风险,包含了极大的脆弱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当今最大的网络——国际互联网,很容易遭到别有用心者的恶意攻击和破坏。随着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有关的大量情报和商务信息都高度集中地存放在计算机中,随着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大,信息的泄露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十分重要。

    事实上,不论Internet还是其他任何专用网,都必须注意到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以保护本单位本部门的信息资源不致受到外来的侵害。


版权所有 © 南昌维网         技术支持:南昌维网